丽江呼唤文化日历

来源:丽江日报 日期:2018-06-13 09:33: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何谓文化日历?文化日历是指将某个城市或地区的重要文化活动按举办日期的先后和空间分布,将相关信息进行有序编排而形成的特殊历书,它用简洁的方式揭示出该城市或地区文化活动的丰富性程度和时空间安排。文化日历可以有指南性和总结性两种类型。一般来说,城市文化日历以前者为主,即指南性的文化日历,有的城市在新年到来之前就把这一年的文艺活动写到新年挂历中,这样对这一年的文艺活动一目了然,方便了市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文化日历,只是有的做得比较好,有的没有得到重视,从中反映了不同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文化创新能力。北京作为首都、国家文化中心,其文化日历具有代表性。需要说明的是,北京市的文化日历并不都是演出类的文艺表演,也包含了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如春节期间庙会活动就有20多个。这说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语境下,一个城市的文化既有日新月异的文化变迁,也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一些传统的岁时节庆,经历了数千年的传统沉淀后已经渗透到民众的文化与生活中,并在新的时代境遇中不断推陈出新,融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载体。

  毋庸讳言,国内城镇化趋势加快,我们的一些城市越来越大的同时,其文化表征也越来越呈现出粗鄙化、展演化、碎片化的倾向。高价请明星开演唱会成为城市狂欢,载歌载舞的文艺晚会成为节日主题,西方节日成为新宠,年龄分层化趋势明显……真正接地气接人气的城市文化日历的真正达成仍需时日。

  依笔者观察,当下的一些城市文化活动普遍存在着这样的3弊:一是官味太浓,好多所谓的文化活动往往变成“官方活动”:布置主席台是重头戏,开幕式上的领导座次排位、领导讲话成了重头戏;二是“铜臭味”重,表面上打的是文化牌,实质上在搞商业活动,文化活动被众多广告、经销活动所绑架,主角成了陪衬;三是仪式感的缺失,特别是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完全变成了黄金周旅游节,节日活动设计里文化品位缺失,更谈不上充满神圣、敬畏的仪式感。当然,笔者也并不是说所有传统节日非得要弄成紧张兮兮、三叩九跪的宗教祭祀仪式,但在设计节日活动时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具有仪式感的内容,使节日变成更有文化内涵的文化传承场,而不只是娱乐场。丽江一年一度的三多节在这方面做得很成功,原来的三多节只是民间自发的群众聚会、烧香祭拜活动,后来演变成由政府组织的歌舞文艺演出活动,到现在变成由政府主持公祭,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祀三多的东巴仪式,同时举办文艺演出、商贸交流、庙会活动,使节日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化的同时,提升了三多节的文化魅力与文化品牌,深化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很显然,丽江作为一个文化旅游大市,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日历。而丽江文化日历的内容、特色、影响力也是其文化品牌影响力、可持续力的重要体现。丽江文化日历的设计、制订、实施不只是丽江文化旅游、文化品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丽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融入新时代的时代需求。丽江文化日历的出台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时候。

  文化日历不是简单化地把地方传统节日与政府的文化活动日程拼凑到一起,填写到日历中就可以了事。如果那样应付了事,文化日历就蜕变成了“纸上的文化日历”,接不了地气,形不成气候,不但行之不远,而且对文化本身造成了损害。历30多年,三多节发展到今天,它的形式与内容越来越丰富充实,节日的仪式感与神圣性得到了提升,民众文化认同也得到了强化,但美中不足的是游客如何参与体验到我们的节日活动中来并没有破题。如中秋节、中元节、元宵节、纳西族三大祭祖仪式、祭天仪式、祭署仪式等众多本土岁时民俗活动在丽江文化旅游中也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实质上我们错失了难得的彰显丽江文化内涵,深化丽江文化品牌的良机。以中秋节为例,丽江家家户户有做月饼的传统,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或广场现场制作月饼的形式让游客参与到其中,体验丽江本土的中秋节文化内涵;中秋节诗乐会节目设计中融入游客与本土民众互动的内容。这样的文化日历才能深得人心,攒够地气,充满灵气,拥有人气!

  笔者以为制订丽江的文化日历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服务与提升的关系。我们的文艺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也就是老百姓想看什么样的文艺活动。文艺工作者如果搞不清楚这一点,往往造成曲高和寡、自弹自唱的窘境。提升是指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参与文艺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情操,欣赏文艺水平,二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我们的老百姓想要看什么样的文艺活动,应该看什么样的文艺活动?这是作为文化日历设计者应该心中有数的两个原则问题,前者是顺应民心,后者是引领导向,二者相辅相成。大众是个抽象概念,一味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搞成“三俗”文化活动,这样的文化活动沦为了“有毒”的文化活动。制订文化日历需要以真善美的,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作品来引领。

  二是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日历除了具有展示地方文化功能外,还有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功能。如上面提到的三多节传统习俗,经过多年的传承创新,从原来民间自发的小传统节日发展为集传统祭祀、文化展演、经贸交流、节日休闲、观光旅游等多元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民俗,推动了三多传统习俗的创新性继承与发展。传统是条河流。逝者如斯夫。如果没能与时俱进,呼应时代要求,及时有效吸纳时代的合理性因素,造成传统与时代的严重脱节,那么这样的传统只会慢慢消亡。传统要世世代代传下去,必须要统合好历史与现实、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这就是传统的基本要义。有些与时代严重脱节的传统文化不适合传承,有些现在传承尚可的传统,如果没能够及时吸收时代合理性因素,也会逐渐被时代淘汰。东巴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纳西文明的智慧结晶保存于东巴教的经典及仪式中,镶嵌到纳西民众的生活与精神世界里。这一价值理念与当下强调的生态文明、生态伦理是相契合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价值。如何通过继承创新把这些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惠及更多的人们,是决定提升丽江文化品牌的关键性因素。大国崛起,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而软实力的提升,自身秉持的文化价值理念被世人普遍承认,共享也是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地方文化品牌的崛起也是如此,自身的文化品牌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客观上也构成了大国崛起的驱动力之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是把握好本土与外来、保护与发展关系之间的度。丽江作为拥有三个世界遗产桂冠的国际旅游城市,更需要与她身份相匹配的文化日历。丽江在呼唤自身的文化日历,这不只是丽江发展文化旅游的必然要求,也是丽人民群众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可否认,40年的改革开放及文化旅游发展,丽江的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构成了丽江品牌的有机部分,“印象丽江”“纳西古乐”等等就是典型的代表。但不能不看到,这些文化旅游的主打产品朝向的是旅游市场,而非本土民众;另外一个制约因素是每个剧场每天都上演同一部戏,这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观众而言难免会审美疲劳。这说明,丽江的文化日历设计需要弥补这些不足,尽量满足游客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本土民众的文化需求,同时顾及游客与本土民众的互动交流。这好比大厨在做饭,既要突出地方特色,也要照顾到大众口味,老少皆宜,既要让地方民众交口称赞,也要让外来游客满意而归。饮食之道,重在调和,文化之道,也在中和。丽江人喜欢吃凉粉、丽江粑粑、腊肉、酸菜炒洋芋,但不一定合适国内外不同游客的口味,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在菜品不变的前提下,对其佐料、火候、配菜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是说,满足大众口味是以满足不同的小众口味为前提的。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文化日历的内容设计中,也要把握好这一本土与外来关系之间的度。保护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能为了发展而出卖家底,那就成了败家子,当然为了保护而失去创新同样也是败家子。上面提及的好多民俗文化传统是有民间禁忌的,如传统的祭天仪式是禁止外来人入内,禁止说纳西语以外的语言,祭祖仪式、祭自然神仪式、延寿仪式等众多东巴仪式也有相应的仪式禁忌,一旦这些禁忌打破就破坏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印尼巴厘岛的做法值得借鉴学习,当地土著居民在举行传统仪式时,对外来游客是开放的,但这种开放是有度的——规定了游客的参与程度,即哪些仪式是可以共同参与,哪些仪式要保持相应的距离凝视,包括在参加仪式前要学习仪式礼仪、规则、禁忌。这种“凝视”,是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尊重,客观上也保护传承了地方传统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朝向未来。”

  丽江需要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日历,也在呼唤自己的文化日历设计者。丽江的文化日历设计者既要通晓丽江的传统民俗文化内涵,又能深谙时代脉搏的跳动,他们既能打通传统,沟通地方民众心灵,又能创造出与现代文化相结,能够为不同阶层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日历。在这样的城市文化日历中,他们既是主人,也是参与者,创新者;他们既能从中体验到薪火相传的传统魅力——仪式的庄严神圣,节日的吉祥欢乐,也能感受到充满朝气的时代活力,城市脉搏的跳动。这样的文化日历设计者,既是这座城市文化的英雄,也是这个时代的智者!

  丽江呼唤自己的文化日历。(杨杰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