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丽江(3则)

来源:丽江日报 日期:2018-06-13 09:20:00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徐霞客在丽江的15天

  1639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应木增的邀请,来到了丽江府,宿于通事家,可能太忙碌,在日记中用简短的几句记录了丽江城的街景和木增的官衙。“历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庐骈集,萦坡带谷,是为丽江郡所托矣。”“郡署踞其南东向临玉河(丽江诸宅多东向,受木气也)。后幕山顶而上,所谓黄峰也,俗称天生寨,木氏居此二千载,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通事家,补写几天的日记,二十七日从通事家小楼上打开窗户,看见“其地杏花始残,桃犹初放,盖愈北而寒也。”

  二十九日从通事家前往解脱林。二月初一日,木增派大把事以白银10两赠给徐霞客,并设宴“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款待徐霞客。初二日,徐霞客受木增之托,为木增撰写的《山中逸趣》作序。初三日,木增派大把事送来各种珍贵的水果和奇异的点心,以酬谢徐霞客《山中逸趣》作序。初四日,徐霞客受托校正《云薖淡墨集》,此书是一部读书札记,除了读书笔记外,还收录了不少奇闻趣事,花鸟鱼虫小品。初五日,徐霞客请求去中甸,观赏那里3丈6尺高的铜像,木增以路上强盗多,不能前往为由,婉言谢绝了徐霞客。初六日,在解脱林校订《云薖淡墨集》,木增不时派人来送各种食品,徐霞客在日记里记下了解脱林的位置和建筑。初七日,徐霞客夜以继日地校订,分门标类木增的书稿。初八日,离开解脱林,游览丽江的象鼻水等胜景。初九日,大把事又捧着礼物来致谢校书的工作,木增又写信请求徐霞客编《鸡足山志》。在通事家里记录了丽江的生产生活和民俗习惯。“其俗新正重祭天之礼。”“其地田亩,三年种禾一番。本年种禾,次年即种豆菜之类,第三年则停而不种,又次年,乃复种禾”“其地土人皆为麼些,国初汉人之戍此者,今皆从其俗也”“盖丽江土著,官姓为木,民姓为和,无他姓者。”初十日至木家院,欣赏罕见的大山茶,为木增的四公子评改文章。十一日离开丽江过邱塘关至冯密。结束了丽江之行。

  徐霞客在丽江期间,木增先后送给的礼物有许多钱财、用品和食品,这些物质使徐霞客以后的考察游览能够持续下去。后来,徐霞客在鸡足山由于劳累过度病倒了,木增知道徐霞客病情十分严重,且有思乡之情,便派了8个纳西族壮汉用滑竿将徐霞客从鸡足山抬送回家,辗转半年之后回到江阴老家。1641年,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徐霞客回到故乡半年后,带着遗憾和伤感,闭上了双眼。

  刘敦桢与丽江古建筑

  1938年,刘敦桢先生到云南调查古建筑时,对丽江古建筑进行为期9天的考察。

  12月8日,刘敦桢先生登越铁甲山,翻过拉市坝,来到丽江城,夜宿狮子山脚下昌隆旅馆,在日记中记下,“丽江附近建筑,已完全汉化,但较昆明、大理,保存古法较多,且详部手法极富变化,遂决留此考察数天。”“丽江无城垣,但北接西康,西北通西藏,为汉、藏茶马交易之地,市面繁荣,似略胜大理。”

  次日,刘敦桢先生走访县教育局局长王筱贞,参观民众教育馆,藏书楼。

  在丽江停留期间,刘敦桢先生与随同的陈、莫二君先后到城内及城郊东园、白沙等地对古建筑和民居进行全面的调查、测绘、拍摄。

  13日,刘敦桢先生的支气管炎重发,前夜终宵未眠,他一边服药,一边翻阅《丽江志》及《徐霞客日记》,摘录一些县志资料,收集《木氏宦谱》。

  14日,局长王筱贞提供给他两本纳西文化书籍,一本为东巴经书,一本为纳西象形文字。下午,县长周仰东接见了他,一同赴城北龙王庙,商谈改建戏台之事,然后在县署一起共进晚餐。

  17日离开丽江城,至木家院,经木家桥,匆匆向鹤庆进发。

  1940年9月,刘敦桢先生在昆明编纂《丽江县明代古建筑志稿》,对丽江古建筑皈依堂、琉璃殿、宝积宫、大定阁、木氏家祠门坊、忠义坊作了详细的记载。

  刘敦桢先生这样叙述丽江民居,“ 省内中流住宅,以丽江县附近者,最为美观而富变化,其平面配置,大体以三合院或四合院为基本原则,但天井面积较大,环绕天井之各座建筑,皆具进深颇大之前廊,以备婚丧典礼时设筵宴之用。”“层顶结构,几乎为坡度平缓之悬山式,正脊仅覆筒瓦一层但向两端微微反曲,构成十分秀丽之外轮廓线。”“而屋顶两际挑出颇长,甚至缀以博风板及悬鱼,犹存唐宋遗风。”

  刘敦桢先生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一书中提及,“我国将来之住建筑,苟欲其式样结构,犹保存其传统之风格,并使之发皇恢廓,适应时代之新需求,则丽江民居,不失为重要参考资料之一也。”对丽江民居作出高度评价,发出由衷地赞叹。

  吴冠中与玉龙山

  吴冠中的玉龙山情结是他当年在杭州艺专的同窗李霖灿勾起的,他曾回忆道:“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从杭州迁到云南,又从云南迁到四川,中途,有几个同学不搭车,学徐霞客的样,徒步走上云贵高原。他们走进玉龙山,路上李霖灿同学给我寄来明信片,一面描写见闻,另一面是用钢笔画的玉龙山速写,真叫人羡慕,遗憾未能跟着去。从此,我一直向往玉龙山,她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

  1978年初夏,吴冠中慕名来到丽江写生,他先是在丽江古城街头遥望玉龙山,感觉不过瘾,就走近玉龙山去看她的真面目,多变而飘渺的景色,使吴冠中深为沉醉,在他的回忆文《夜缚玉龙》中,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玉龙山在哪里?看不见,只在头顶上,云深不知处!她也有偶一显现一角的时候,立即又躲藏了,像希腊神话中洗澡的女神苏珊,不肯让人窥见……一个夜半,突然云散天开,月亮出来,乌蓝的天空中洁白的玉龙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了。我立刻喊醒小杨,我们急匆匆抓起画具冲出门去,小杨忙着替我搬出桌子,我哪里等得及,将大幅的纸铺在石板地上,立即挥毫。画成后,我一反平常的习惯,居然在画面上题了几句诗:崎岖千里访玉龙,不见真形誓不返。趁月三更悄露面,长缨在手缚名山。”

  吴冠中的丽江之行,创作了大量丽江题材的作品。画下了《月下玉龙山》《玉龙山下丛林》《玉龙雪山》《雪山溪流》《玉龙山下古丽江》《玉龙山下古柏》等作品。水墨速写作品《玉龙山下古丽江》是当年创作中最著名的一幅。 画面背景是云雾缭绕、白雪皑皑的玉龙山,山高,故不见全貌。玉龙山下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房屋,以黑白色块加以抽象,看似杂乱无章,却显淳朴温馨。右侧是一排造型结构相似的两层小楼,人字形的屋顶上冒出几枝新绿,给天空增添了几分生气。画面中部是一间古朴的纳西族民居,黑瓦白墙,窗户很大,窗台上伸出一枝开着朵朵红花的青藤,一直垂到门廊的瓦片上,顿时让人觉得春意嫣然、生机无限。

  吴冠中在谈及后来创作的彩墨版《丽江人家》作品时曾感叹,“古丽江,长依玉龙,但其间遥远,从未相并合影。白山黑城,长相思,今于我笔底相会,天地之谊,母女之情。”

  2003年,吴冠中又创作了一幅同名布上油画《玉龙山下古丽江》。他用娴熟的油画笔触,表现无尽的东方意蕴,竟然模糊了油画与水墨的区分。雪山与古城建筑,抽象得只剩下色块。但眼前的绿树与红花,却尽得中国水墨的情趣。 玉龙山冰魄雪魂,空灵祥和,如一面照澈人寰、参天贯地的明镜,体现天地间的一种永恒;挤密的丽江古城,房屋鳞次栉比,似是杂乱无章,正是人间春意,映照出一种人生的境界。(树发生)